金属外壳:采用不锈钢(如 316L 耐强酸强碱)、铜(导热系数高)或碳钢材质,管径通常为 φ6-φ30mm,提供机械支撑和耐腐蚀保护。
电阻丝:镍铬合金(Cr20Ni80,耐温 1400℃)或铁铬铝合金(0Cr25Al5,耐温 1200℃)绕制成螺旋状,通过焦耳效应(Q=I2Rt)产生热量。
绝缘填充层:高纯度氧化镁粉(MgO)填充于电阻丝与金属管之间,兼具耐高温(1000℃以上)、高绝缘(击穿电压≥500V)和高导热(热导率≥3.5W/m・K)特性,确保安全与高效传热。
密封端子:铜或不锈钢材质,表面镀镍防氧化,通过硅橡胶或陶瓷密封,防止湿气侵入。
2. 工作机制
接通电源后,电阻丝发热,热量通过氧化镁粉传导至金属外壳,再通过传导、辐射或对流方式加热介质。例如,液体加热管通过表面螺纹增强流体扰动,提升热交换效率;空气加热管加装翅片扩大散热面积,将功率密度从 0.5-2W/cm² 提升至 3-5W/cm²。
二、管状电加热元件分类与典型应用
1. 按加热介质分类
液体加热管:
光管或带螺纹设计,适用于热水器、反应釜、油浴锅等,不锈钢材质可耐受 - 20℃至 400℃温度范围,功率密度 3-8W/cm²(水介质)或 1-3W/cm²(油介质)。
案例:石油化工行业中,原油管道加热管采用 316L 不锈钢,配合温控系统防止介质凝固。
空气加热管:
翅片式结构提升散热效率,常用于烘箱、空调制热系统,最高耐温 800℃,可在易燃易爆环境中配合防爆外壳使用(需通过 Ex 认证)。
案例:食品烘干设备中,远红外涂层加热管通过辐射传热,节能 30% 以上。
模具加热管:
高精度单头加热管(直径公差 ±0.05mm)插入模具盲孔,功率密度 5-15W/cm²,用于注塑机、压铸模具的精准控温。例如,塑料注塑模具中,热流道系统的单头加热管确保熔融塑料始终保持流动性,减少废料。
2. 按安装方式分类
直棒式:两端出线,适用于开放式加热(如实验室电炉)。
单头式:一端出线,用于机械设备内部狭窄空间(如半导体封装设备)。
法兰式:通过法兰盘固定于容器(如水箱、反应釜),支持大功率液体加热(可达数百千瓦)。
3. 按特殊功能分类
防爆型:加厚不锈钢外壳 + 压实氧化镁填充,适用于化工车间、加油站等环境,需通过 ATEX 或 IECEx 认证。
耐腐蚀型:316L 不锈钢内衬聚四氟乙烯(PTFE),可在 pH 1-14 的强酸强碱中稳定运行,用于电镀槽、污水处理设备。
选型要点
在选择护套式电加热器时,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参数:
电压和功率: 根据供电情况确定电压(如220V, 380V),并根据加热需求和热平衡计算所需的总功率(W/kW)。
护套材料:
不锈钢: 适用于水、油、空气和一般腐蚀性环境。
钛: 耐氯离子腐蚀,主要用于电镀行业。
铜: 导热性,主要用于加热无腐蚀性的液体。
铁氟龙涂层: 用于强酸强碱等强腐蚀性环境。
尺寸和形状: 包括管径、长度、弯曲形状和尺寸,必须符合安装空间的要求。
工作温度: 确保加热器表面温度符合工艺要求,且自身能承受该温度。
安装方式: 确定是螺纹连接、法兰连接、还是直接插入等。
5. 使用注意事项
有效发热区: 加热管只有特定部分(发热区)是设计用来发热的,接线端应保持暴露在空气中散热,严禁将其浸入液体或埋入隔热材料中,否则会因过热而烧毁。
正确接线与接地: 必须由专业电工按照规范接线,并确保金属护套可靠接地,防止漏电危险。
避免干烧: 对于液体加热器,必须确保加热部分浸没在液体中后才能通电。干烧会使热量无法及时散发,导致管内温度急剧升高,烧断电阻丝,甚至引发爆管。
定期维护: 检查接线端子是否松动、氧化,护套表面是否有积碳或腐蚀,及时清理以保证加热效率和安全。